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,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,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,围绕经济强区建设,一项以“精准画像”为核心的科技企业服务革新正悄然推进。
3个多月来,经济发展局针对全区科技企业的基本情况、财务状况、研发投入、产学研合作及重点培育方向,为每一家企业建立“专属画像”,精准赋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,驱动地区产业发展。
建立梯度培育与画像体系。“一企一档”,深化梯度培育。打破传统粗放服务模式,为科技企业勾勒精细“肖像”,系统构建并优化高企、雏鹰、瞪羚、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,清晰界定培育目标。采取定期走访、项目跟踪、数据上报等举措,密切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、人才引进、融资动态等核心指标,实时掌握企业成长数据。
精准聚焦,提升创新能力。深入追踪“产学研”合作深度、关键技术突破点、高价值专利产出、所获重大科技创新奖励等,清晰刻画“创新能力”。
“按图索骥”精准施策 叫响“益企长兴”品牌。精准滴灌。依据画像分类,主动推送适配的研发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,变“企业找政策”为“政策找企业”。聚焦技术、资金、市场、人才等企业核心诉求,精准链接高校院所、金融机构等资源,解决发展瓶颈。
精准培育。常态化组织高企认定、研发费用归集、科技项目申报等政策培训,“一对一”靶向发力,清晰识别种子期、成长期、壮大期的不同梯队企业,匹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与资源包,精准培育科技企业。
精准搭桥。深度掌握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研发优势,通过精准服务持续激发创新活力,加速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在企业端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科技培育与赋能,我区已打通唤醒企业研发投入意识、创新主体梯度培养、政策申报内生动力激发“三大通道”,靶向施策实现科技企业精准培育和挖掘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区拥有创新主体总量168家,相比2022年实现151%的增长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、省级创新平台10家、市级创新平台5家,总量相比2020年增长750%。